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食品安全指的是:消费者在食用食品时,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到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产生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健康隐患。而食品卫生是为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蜂产品作为一种天然的保健食品,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在食用,其安全性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并成为关注的热点。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性问题也是十分重视的,对蜂产品也是如此,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准则,从根本上规范蜂产品的生产,使蜂产品的安全性得到保证。因此,在蜂产品生产过程中,只有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才能使产品符合食品的安全性要求。
1 影响蜂产品安全性原因
对于造成蜂产品安全性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有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不健全,检测手段滞后等因素外,养蜂场是产品生产的第一环节,也是产生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和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生产环境、生产用具、蜜蜂病虫害防治等环节上。因此,解决蜂产品安全性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生产的源头,只有确保养蜂场进行产品生产时,务必按规范化和标准化进行生产,才能确保产品安全性,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这样蜂产品才有出路,养蜂业才能发展。因此,对蜂农进行蜂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的培训,让每个养蜂员都要清楚地知道养蜂生产需要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要使用无污染的生产工具;要科学地防治蜜蜂病虫害,不乱用药、滥用药;要按照国际惯 例和市场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生产记录,以达到质量安全可追溯。
2 中蜂蜂蜜安全的生产要求
中华蜜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对我国的自然条件适应性强,其生产的产品单一,只有蜂蜜一项,加上中蜂的病虫害少,只有 "中蜂囊状幼虫病"、"中蜂欧洲幼虫腐臭病"和"大蜡螟"(俗称两虫一病)。因此,从产品安全控制上来说,因为中蜂基本上不使用杀虫剂,很少使用抗生素,基本上不使用氯霉素等国家禁止的药物,表面看比较简单,但事实上国家有关部门抽检中蜂生产的蜂蜜后,发现有部分产品含有禁止使用的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残留,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问题。经调查研究,这些残留可能来自巢础和用具,但也不排除个别养蜂员未能掌握蜂病防治知识乱用药所致。因此,对中蜂的蜂蜜生产也应高度重视。
2.1 生产场地
用于蜂蜜生产的蜂群,摆放场地要远离化工厂和有废物和废气排出的工厂和矿山,要远离经常施用农药的农作物。蜂场要设于干燥、地下没有积水的地方,周围要有干净的水源供蜜蜂采水,蜂箱要用支架支起离开地面。
2.2 蜂群
用于蜂蜜生产的蜂群要求群势强大,无病虫害。中蜂要求4脾蜂以上,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在蜜源植物大流蜜期间,要有大量的青壮年工蜂用于采集花蜜。
进行必要的病虫害防治时,应在距蜜源植物开花前的一个月前进行,在蜜源植物开花期一个月内和开花期间,严禁对生产群用任何药物进行病虫害防治。在特殊情况下,蜂群在此时期内需进行病虫害防治的,该蜂群不能作为生产群使用。对蜂群进行病虫害防治的药物,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允许使用的药物(包括杀虫剂、抗生素和消毒剂等)和用量。对刚施用农药(包括杀虫剂和杀菌剂)的农作物或农作物施用农药在农药残效期内的,不能放蜂和收取蜂蜜。
在对蜂病防治时,一定严格注意下面禁止事项。以防止产生药物污染。1)把抗生素当"灵丹妙药";2)盲目用药;3)用药过量;4)用药对蜂群防病;5)使用禁药;6)生产期用药。
2.3 巢础和用具
中蜂在饲养过程中,完全不使用氯霉素治蜂病,但在其产生的蜂蜜中也发现氯霉素,经过调查,其来源有可能在于使用的巢础,因为在巢础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被氯霉素污染的西方蜜蜂的蜂蜡为原料。因此,选购巢础时,最好选用纯中蜂蜡为原料、单一生产中蜂巢础的厂家生产的巢础。最好请厂家出示其有关巢础的农药残留和抗生素残留检验合格的检验报告,才购买。
对用于收取蜂蜜的用具(包括巢框、割蜜刀、蜂刷、蜜脾周转箱、摇蜜机、滤蜜器、盆等》和蜂蜜包装容器等,在使用前要用清水反复清洗,必要时要进行消毒。
对用具的消毒,可用0.5%的过氧乙酸或到卫生防疫站购买可适用于食品包装的消毒剂,并严格按说明使用。
巢框上的铁丝,最好采用不锈钢丝。
收蜂蜜的摇蜜机,要求用无污染的塑料或不锈钢摇蜜机,严禁使用铁皮或锌片摇蜜机。
装蜂蜜的包装桶,要用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塑料桶或蜂蜜专用桶,严禁使用内涂料脱落的铁桶和其他不允许使用的包装桶,现在国内普遍使用的能装75千克蜂蜜的塑料桶比较符合要求。
2.4 蜂蜜的采收提倡收成熟蜂蜜,严禁收"水蜜"。在大流蜜期要适当打开蜂箱盖的通风窗,加大水分的排出。收蜂密时要求在巢脾贮蜜区基本封盖时才进行。此外,在收蜜前15天内,严禁对蜂群进行任何饲喂。
收取蜂蜜的时间要在上午进行,要尽可能避开蜜蜂采集高峰期。
蜜脾从蜂箱中取出后,要放进周转箱中,不能放在地下。
分离后的蜂蜜要用40目的过滤器过滤,才装进容器中。
2.5 蜂蜜的贮运
贮存;蜂蜜的贮存可用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不锈钢罐、塑料桶,也可用陶瓷缸、陶瓷罐等。各种容器在使用前要充分清洗干净,不同品种、不同浓度的蜂蜜要分开存放。每个容器不能装得太满,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容器要加盖子,但盖子要适当松动,以便蜂蜜产生的气体能排出。
容器外要贴上标签,内容有:品种名称、浓度、净重、生产日期、产地、生产者姓名、培训证书号等,以用于对质量的跟踪。
贮存蜂蜜的仓库要干净、干燥,不能同时堆放有毒、有污染的物品。要保持阴凉、通风透气。要定期对贮存的蜂蜜进行检查,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
运输:用于运输蜂蜜的车辆要冲洗干净,严禁用运输过有毒、有污染的物质;未经彻底消毒的车辆运输蜂蜜,也不能与有毒、有污染的物品混载。运输前包装容器要紧盖,堆放要牢固整齐。
2.6 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生产记录,以达到质量安全可追溯
形成对蜂群建立生产记录的习惯,每次对蜂群进行检查时,都要进行记录,对蜂病用药防治时,要详尽记录,以备查考。
3 蜜蜂禁止使用的药物
氯霉素及其盐、酯(包括琥珀氯霉素)及其制剂;氨苯砜及制剂。硝基呋喃类:呋喃唑酮(俗称痢特灵)、呋喃它酮、呋喃苯烯酸钠类及制剂;杀虫脒(克死螨);毒杀酚(氯化烯)。硝基咪唑类:甲硝唑(灭滴灵)、地美硝唑及其盐、酯及制剂;激素类;链霉素; 双甲脒;磺胺类等。
4 中蜂病害的防治
蜜蜂病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养蜂生产,轻则使蜜蜂群势削弱、生产力下降,重则蜂群死亡或飞逃,甚至引致全场蜜蜂毁灭。
由于蜂病的防治,是造成蜂蜜抗生素残留的最主要原因,能不能做好蜂病的防治,是保证蜂产品安全的关键。为此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在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要重点整治、查处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禁用蜂药和假劣药的行为。要规范蜜蜂养殖、蜂产品生产行为。要求养蜂场(户)必须建立生产日志制度,内容包括: 放蜂地点、蜜源植物种类;蜂药使用品种、用法、用量、疗程;蜂箱、蜂具清洁、消毒记录等,并要求日志要专人负责,记录完整,建档保存。要求养蜂场(户)应当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科学、合理用药,不得使用违禁药物,流蜜和产浆期间不用药,因治疗必须用药时,应将其产品加贴标识并隔离。今后,所有的蜂产品都要实行 "质量溯源管理"。因此,每个养蜂者都要掌握好蜜蜂病敌害的科学防治方法,要做到既能治好蜂病,又不会污染蜂蜜,尤其要杜绝蜜蜂没发病时用抗生素喂蜂预防蜂病。
影响蜜蜂病害发生和流行有三个因素:病原体的感染力、蜂群的抗病力和环境条件(包括温湿度、管理水平、环境卫生等)。这三个条件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养蜂者可根据蜜蜂的生物学特性和中蜂在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创造适合蜂群发展又不利于病原繁殖的环境条件,提高蜂群的抗病力,减少病害的发生,才能夺取高产。
中蜂的病害主要为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现将两病的防治方法及有关药物介绍如下。
4.1 中蜂囊状幼虫病
囊状幼虫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病害。中蜂对这种病的抵抗力很差,很容易暴发流行。近年来,此病在中蜂主要饲养省份发生较严重,有暴发流行的可能。
4.1.1 病原
为囊状幼虫病病毒。囊状幼虫病的病毒传染性很强,主要通过成蜂的采集活动和饲料、蜂具及检查蜂群的人为活动等进行传播。
4.1.2 症状此病多为5-6日龄幼虫发病,于封盖前后死亡,死虫封盖后,被工蜂打开,死幼虫露出尖头状,有些人就叫它为"尖头病"。虫体黄灰色,尸体不腐烂,无黏性、无臭味。幼虫表皮下充满水状液体,外面由表皮包着,用镊子夹出时,幼虫形成一个囊状体。
本病周年都可发生,以气温低于26℃时发生较严重。饲料不足的蜂群、弱群发病较严重。中蜂发生此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发病来势凶猛,幼虫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成蜂情绪不安,不护脾,易整人,易逃跑。如不及时治疗,一个月后,整群蜜蜂全部死亡。慢性型病状不明显,开箱检查时往往可见几条到十几条病虫,气候好转时病状会自然消失,气温下降时病情又复发,气候恶化和管理不善时,可以转变成急性型。要注意的是本病往往跟欧洲幼虫病同时发生。
4.1.3 防治方法目前对中蜂囊状幼虫病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在防治上,主要以选育抗病品种为主,加强蜂群管理,发病时断子换王,辅以药物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现分述如下;
(1)选育抗病品种。在病害流行季节,那些发病轻或不发病的蜂群,可作为种群用来培养蜂王,用以替换生病蜂群的蜂王,在选育过程,要注意杀死病群的雄蜂,经过连续几代的筛选,就能大大提高蜂群对此病的抗病力。实践证明,选育抗病品种是对此病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2)断子清巢。蜂群发病时,一定要断子清脾。可通过幽禁蜂王或换王的方法,人为造成一段时间断子,让工蜂清扫巢脾,减少幼虫重复感染,在断子时,要对蜂箱和巢脾进行消毒。蜂箱和巢脾的消毒可用0.5%的过氧乙酸溶液或在卫生防疫站购买消毒药剂进行洗刷、浸泡,因这些消毒药剂多数有较强的刺激性气味,洗刷后要用清水充分冲洗。蜂箱洗刷完后要在太阳下晒6-8小时才使用。巢脾在冲洗完后要隔1-2个晚上才放回蜂群里。对于生病严重的蜂群,蜜蜂已无能力清巢,应把巢脾烧毁。另调无病或经消毒过的巢脾给蜂群。
(3)加强蜂群管理。合并弱群,做到蜂多于脾;加强保温、保持蜂群有足够的饲料,必要时进行救助饲喂,救助饲喂要用白砂糖,不要用蜂蜜。要注意喂一些蛋白质饲料和维生素类等。
(4)药物治疗。本病以中草药的治疗效果较好,凡有清热解毒的中草药都有一定疗效。一些抗病毒的药物也有一定效果。现介绍如下。
a:半枝莲 15克、虎杖 10克、贯众 15克、桂枝5克、甘草8克、蒲公英10克、野菊花15克、金银花 10克
b:华干金藤(又叫海南金不换)50克。
将上述任一配方加水充分煎煮后过滤,加入多种维生素片20片,按1:1加入白砂糖做成糖浆喂蜂,每剂药可喂30-40脾蜂。连续喂5个晚上。
在使用上述药物时,还可同时加进抗病毒类的西药,无中草药物的地方也可用抗病毒的西药单独防治,常用的有;金刚烷胺和丁酞胺等。这些药物可和多种维生素一起使用,把上述药物混在糖浆中饲喂蜜蜂即可。如果单独使用,每一成年人的使用剂最可用于治疗40-50脾蜂,如和中草药一起使用,可减少1/3或1/2的剂量。
4.2 欧洲幼虫腐臭病
欧洲幼虫腐臭病是感染中蜂幼虫的一种细菌传染性病害,其传播迅速。危害性大。
4.2.1 病原此病为多种细菌综合作用所引起。被病菌污染的饲料是此病的主要传播来源。病菌传播主要是蜜蜂的采集活动和养蜂者不合理的操作。
此病全年都可发生,但以低温阴雨天或蜂箱内湿度大时发病较重,弱群和饲料缺乏的蜂群此病发生也较严重。
4.2.2 症状此病主要是3-4日龄未封盖幼虫死亡、腐烂。死亡幼虫开始呈灰白色,不饱满,无光泽,以后死虫呈黄灰色,在巢房里腐烂,发出酸臭味。发病严重时,整张巢脾幼虫死亡,成蜂离开巢脾附于箱壁,甚至飞逃。发病较轻时,仅有部分幼虫死亡,很快被工蜂清除掉而形成空房。有时蜂王又在巢房里产卵,这时可见有幼虫,但虫龄参差不齐,封盖子很少,零散分布不成片,有部分巢房为空房,形成了所谓"插花子脾"的现象。
4.2.3 防治此病与环境条件和蜂群状况关系密切,防治上应着重加强管理,发病时用药物治疗。
(1)加强饲养管理。合并弱群,补充饲料。加强保温,保持放蜂场地和蜂箱干燥。
(2)药物治疗。本病为细菌感染引起,用抗生素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常用药物为青霉素每脾蜂各1万单位,或用头孢霉素(先锋霉素250毫克/粒),每100脾用4-5粒。可将药物先用水溶解,然后混在不高于40℃的糖浆里搅匀后喂蜂。如果蜜蜂不取食,可以将药物加于稀糖水中,用喷雾器对巢肿喷雾,注意喷头不要直对巢脾,应斜喷,以免药物直接喷到幼虫身上,造成药害。
4.3 大蜡螟的防治
4.3.1大蜡螟的危害 大蜡螟俗称巢虫或蜡蛾,对中蜂的危害性很大。巢虫有两种,即大蜡螟和小蜡螟,危害中蜂的主要是大蜡螟,小蜡螟以危害储藏的巢脾为主,对中蜂不构成危害。
大蜡螟的成虫把卵产在蜂箱的各种缝隙里,初期的幼虫通过巢框的框耳钻到巢脾里面。在巢脾中蛀食,形成一条条"隧道",把巢脾毁坏,同时咬伤蜜蜂的幼虫和封盖的蛹,蛹死亡后封盖被蜜蜂揭开,形成"白头蛹",轻则影响蜜蜂繁殖,重则引起蜂群飞进,给养蜂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据在广东省的调查,由大蜡螟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饲养蜜蜂收入的24%以上。
由大蜡螟危害所产生的症状比较明显,主要是巢脾上出现不连片的白头蛹,把巢脾对着阳光,可见到由大蜡螟幼虫蛀食时所形成的隧道,有时还可见到大蜡螟的幼虫在巢脾中活动,此外,巢脾上有时还出现由于蜜蜂咬脾驱赶巢虫而造成的洞。
大蜡螟在广东省全年都可以发生,以蜂群度夏出伏后,蜜蜂育第一批子的幼虫受害最严重,一些缺乏饲料和群势较弱的蜂群受害也比较严重。
4.3.2大蜡螟的防治 对大蜡螟的防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一般可采用下面方法进行。
(1)常年饲养强群。群势较强的蜂群,工蜂能及时发现大蜡螟的幼虫,并通过咬脾的方式,把大蜡螟的幼虫咬掉,因此应常年饲养强群。
(2)搞好蜂箱清洁卫生,定期清除蜂箱内的残渣和蜡屑,清除出来的残渣和蜡屑要及时焚烧或深埋。糊补好蜂箱缝隙。
(3)晒脾。在蜂群度夏将结束时,对无糖无蜜蜂幼虫的巢脾,可抽出来放在水泥地上让太阳晒,大蜡螟的幼虫会被晒死或从巢脾中跑出来,晒完后把巢脾放回蜂群里。注意:不要在太阳太强时晒,不然会晒融巢脾。
(4)换脾。大蜡螟幼虫只有取食蜜蜂的旧巢脾才能完成其生长发育,因此,要注意把旧巢脾换掉,换出来的旧巢脾要及时化蜡,一般要求每年更换巢脾1-2次。
(5)保持充足的饲料糖。大蜡螟的幼虫身上一沾上蜂蜜后,会因气孔被堵塞而窒息死亡。因此,保持蜂群有充足的饲料,可减轻大蜡螟的危害。